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聚焦

新常态下如何实现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加入时间:2015-11-26 浏览次数:1415

        由光明日报社、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大众报业集团、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广播电视台主办,山东财经大学承办的山东社科论坛——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研讨会,日前在山东财经大学举行。100余位专家学者和实际部门的工作者,围绕经济新常态下如何通过创新驱动推动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等重大问题展开热烈研讨。
                                                                                           创新驱动战略中政府的作用                                                                                                                                 
        创新驱动需要市场和政府两个引擎。利用好市场引擎,就是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引导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发挥政府的引擎作用,就是要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与时俱进地改变政府发挥作用的重点和方式。
        着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改革现行财税、投资、金融、贸易政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创新;进一步打破垄断,促进各类企业展开竞争;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舆论和政策氛围。
       搭建服务于产业转型发展的公共平台。政府应着力打造互联互通网络和各类公共平台,包括国家(地区)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地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公共研发平台、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平台等。
       采取切实措施鼓励研发。创新国家R&D经费使用方式,将支持重点从生产端转向消费端,从最终产品转向基础研究和竞争前开发活动;开展以用户方(需求)牵头的项目申报模式,增强项目的示范性、针对性和市场扩展力。
        改革金融支持体系。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和征信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发展与中小型科技创新活动相适应的中小型银行类金融机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重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应大力加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重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应认真推行终身教育制度;在有条件的企业内,应恢复和建立新型学徒制。
在全球范围内延揽和使用人才。通过海外投资,并购发达经济体的企业,并以此为平台,直接吸纳海外高端人才;鼓励企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直接利用海外人才。
        积极参与技术标准设立过程。充分利用中国市场巨大的特点,积极参与国际上的标准设立竞争,逐渐把握制定产品技术标准的主动权。(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李扬)                                                                                                                                                 

                                                                                           金融改革的宏观思考
       我国金融改革应从宏观调控改革、货币政策转型、改革金融管理体制、价格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构建多元业态金融服务体系等方面加以考虑。
宏观调控改革。宏观调控应符合更加市场化资源配置方式的需要;发挥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两方面的作用,统一货币政策、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系统重要性金融基础设施监管职能;中央银行         资产结构调整要满足国内流动性的基本需求,积极向以利率为主的价格型调控方式转型。
金融业市场化改革。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扩大企业和个人发行的大额存单规模,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负债产品的市场化定价范围;进一步完善市场化的利率体系和利率传导机制,不断增强利率调控能力和宏观调控有效性,继续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在化解高杠杆率风险同时使资源配置更加市场化。
       构建多元业态金融服务体系。以多元金融业态改善小微企业和三农等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完善支持普惠金融的财税、监管与货币制度体系;强化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发展股权众筹,发展知识产权交易等要素资本市场,发展创投基金、风险资本等创新创业型直接投融资机构,加快创业板发展;创新间接融资服务科技创新方式,银行与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机构投贷联动,探索股权和债券相结合的融资服务方式;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市场化风险补偿机制,加快发展科技保险,推进专利保险试点,加快健全促进科技创新的信用增进机制;促进绿色金融发展。(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 陆磊)
                                                                                                                                   

                                                                                     构建创新驱动的区域性机制
        我国各地区实施创新驱动,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把握先机有所为。要抢抓众创发展先机,改变以往“等等看”“跟着干”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积极顺应当前创业创新发展的新趋势,及早部署,争取发展先机和主动权。要加强政策集成合力,加强顶层设计,整合所有涉及小微企业和创业创新的扶持政策和资金,统一扶持对象、受理标准、审批程序,集中发力,避免重复支持。
       抓住关键求突破。加快推进“互联网十”,积极谋划部署互联网经济发展目标定位和重点领域;激活各类创业创新群体,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创新创业群体、科研队伍群体以及“草根”人才;加大创新科研投入,鼓励企业向研发投入;改革财政预算制度,促使各级政府财力向研发倾斜;大力发展科技金融。
       营造环境促创新。要加快完善市场机制,全面清理不合理的行业准入限制,进一步完善落实负面清单制度;要营造众创社会氛围,大力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业创新文化,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公平提供众创公共服务,为创业企业提供科学化、标准化、便利化的公共服务;大力拓展众创空间,推动“前孵化器一孵化器一加速器一产业园区”科技创业孵化链建设,鼓励多方参与、多种形态的创业空间发展。(山东省人民政府参事 张德宽)
                                                                                                 

                                                                             经济新常态下创新驱动与转型升级的思路
        实现创新驱动、科技产业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必须通过破除战略发展的瓶颈,积极寻找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的三位一体联结点,以区域创新和战略性调整,着力解决创新与产业、技术、资源、资产、资金等要素的全面整合,加快他们之间的链接配套,实现产业创新和技术融合之间的系统对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实现科技产业转型升级。通过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提升科技标准含量和产品技术附加值。
        以科技园区为核心的布局优势,实现“组织结构扁平,科学技术提升,产业链接拉长成群”,以科技引进、自主创新、成果孵化,进一步弥补产业项目短板、填平产业项目缺项,真正实现科技产业的做大、做强。同时,加快科技产业领域的链接、衍生与跨界,推动基于价值链的科技产业创新和业态创新科技产品结构调整,由此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实现创新驱动科技产业转型发展,要明确战略重点、主要任务及发展路径,以人才资源整合、体制深化改革、资本科学运作等带动为基础,加快系统创新。(青岛市社会科学院科技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隋映辉)


                                                                                以科技创新驱动工业转型
        山东是工业大省,工业转型升级是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而科技创新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驱动力。
应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协同创新,实现由“山东制造”向“山东创造”“山东设计”“山东标准”转变。一是真正实现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二是着力推动开放式创新,在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同时,积极在国外设立研发中心。
        要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完善对企业家的培养、激励和保障制度;二是加强高端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的建设,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同时注重已有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三是加大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
        还要营造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二是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三是完善科技和金融相结合的政策,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发挥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的启动和保障作用;四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五是积极落实《山东省工业企业知识产权推进计划》,培育优势企业、培植知识产权试点。(山东省委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 孔宪香)


                                                                              创新驱动的政策取向
        改变盲目多元化的战略倾向,实施核心产业自主创新战略,提高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对非核心业务资产、产品线、子公司等进行销售、切割或关停,收缩企业业务范围和产品种类。另一方面,做强、做优主导产业,形成特色。
       分产业、分领域实施创新提升工程。各类产业要通过培养自主创新习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优化合作创新机制、处理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关系,来加强自身的核心技术开发。
大力培育科技示范企业,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首先要改善创新环境、政策和机制,激发全社会产业主体创新活力。其次,完善鼓励全社会创业的政策,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最后,推动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
        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和人才队伍建设。以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为重点,营造产业主体创新的良好社会环境。
推进管理创新,强化创新资源配置能力。政府要充分提供创新激励、融资、人才开发、文化培育、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平台。(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所长 王向阳)


                                                                     正确认识和推进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
        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战略的提出,主要基于长期结构性因素和短期周期性因素这两个宏观背景。长期结构性因素表现在:人口红利消失,能够成为劳动力的15-59岁人口绝对规模自2012年以来呈负增长;服务业比重上升,导致资本/劳动密度和投资率降低,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虽有利于吸纳就业,但导致经济增长速度降低;城市化速度减缓,依靠城市化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有限。短期周期性因素主要来自于过度刺激政策导致的后遗症——投资增速下降,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下降,消费增幅下降,出口增速下降。
       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要求在治国理政思路上有重大调整。一是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由外延拓展走向精耕细作,追求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以充分就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支撑的发展;二是在当前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较困难的情况下,将保就业放在优先地位;三是防止因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带来的区域性和系统性风险;四是以化解产能过剩为重点。
        从政策实施角度看,首先,创新驱动战略需要发挥市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要进一步简化和减少市场管制,实行简政放权。其次,保增长的底线需要实施更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减税降费、营改增、加速折旧等税收激励政策,扩大财政赤字规模,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等等。再次,经济转型过程中防风险与稳增长的双重目标要求实施稳健的货币金融支持,包括控制货币供应和信用总量增幅,稳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等等。(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 高培勇)


                                                                               新常态下经济转型的方向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转型的方向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把握:
        要素投入结构转型。即由主要依靠土地、劳动力等一般性生产要素,转向主要依靠技术、人才等高级要素来拉动经济增长。
        排放结构转型。即增加氧气、水蒸气等好的排放,减少废水、废气、废渣、二氧化碳等的排放,建设生态文明。
        产业结构转型。一是产业高度化,由主要发展一产到主要发展二产再到主要发展三产,使非农产业比重不断提高;二是产业高端化,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三是产业特色化,即依托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四是产业集群化,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形成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实现网络效应、集聚效应;五是产业品牌化,提高附加值;六是产业绿色低碳化,淘汰“三高”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七是产业融合化,按照产业融合的规律去发展产业;八是产业国际化,积极参与产业链的全球分工协作;九是产业信息化,以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需要。
区域结构转型。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全国统一市场,使东中西部均衡发展、公平发展。
增长动力结构转型。即由主要依靠“三驾马车”转向主要依靠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内部也要实现转型,即由主要依靠外需转向主要依靠内需,由主要依靠投资转向主要依靠消费,由主要依靠政府投资转向主要依靠社会投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李佐军)


                                                                 创新是推进经济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必须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转换,实现经济从粗放增长到集约增长的发展。要以调结构拉动经济转型,因为调整产业结构是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前提和技术条件。要以经济转型促进产业升级,通过发展动力转换实现产业升级,把创新作为强大引擎促进产业升级。要以产业升级实现稳增长,因为实现经济转型发展,最根本的目的还是确保全省经济实现平稳增长。当前山东经济企稳仍面临风险和挑战。一是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二是扩大有效需求面临较多困难,三是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四是财政收入难度较大,五是部分领域风险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资金进人实体经济渠道不畅。
       山东省未来应继续促进结构优化升级,突出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加大政府职能转变、投融资改革、国有资本运营和监管体制改革、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努力打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推进绿色发展。(山东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巡视员 聂炳华)


                                                              创新驱动、人才集聚与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创新与技术溢出是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源泉和关键,特别是在产业价值链和外部经济性的作用之下,创新对文化产业集群的影响明显,且作用越来越大。人才集聚对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呈现出水平效应与增长效应共同作用的机制,体现为文化产业集群在均衡增长中对增长率的影响。山东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应着重以下方面:
       注重创新及人才培养。政府应注重对文化产业集群的资金支持方向,依靠财政资金,加大对文化产业集群的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推进人才引进和培养,为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价值链。应着重发展其中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链环节,如研发和设计等,并将创新性的技术和思维扩散至文化产业链条中的其他环节,形成具有自身优势的产业链形态的文化产业集聚规划和经营格局。
        充分发挥齐鲁文化的优势与特色。立足于本地文化资源,结合区域竞争比较优势制定重点发展政策,加之倾向性的对人、财等因素投入的增加,以构建不同特色的文化产业群。(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 王传荣)


                                                             构建山东省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产业技术创新是山东省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必须紧密对接国家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注重与“山东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对接。以国际视野,抢抓重大技术机遇;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坚持发挥产业、科技、人才等综合优势,坚持聚焦重点产业领域、重大项目,培育形成新增长点,坚持开放创新、联动合作、整合资源、条块结合;推动产业技术来源向自主创新、引进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等多源并举转变,产业技术形态向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设备创新、材料创新、服务创新多环节整合转变,产业技术创新重点向制造领域和商业模式双轮并举转变。
       构建实施具体过程中,通过聚焦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重点产业,整合并引领各类创新资源,构建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重点产业链与技术创新链双向融合,并配合资金链的优化,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实现“调结构、转方式”的目标。(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 贾永飞)